郵政小包、國際快遞、商業快件,跨國最快48小時可達,還有專門針對華人的國際包裹和本地件。如今,許多中國快遞企業已經成為這些服務的提供者。這在30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。彼時,中國快遞市場才剛剛起步,UPS、TNT、Fedex、DHL四大國際快遞幾乎把持著中國國際快遞業務,并維持了許多年。
30多年后的今天,中國快遞業已經隨著市場經濟和電商發展完成起步與積累。中國快遞企業以全球最大貿易國“信使”的身份,活躍在國際物流與商貿市場當中,國際化布局動作頻繁,“劍指海外”已成大勢。“出海”的中國快遞企業能否憑借后發優勢,撬動國際快遞市場競爭格局?
1.蓄勢待發:國內市場有基礎
若國內市場沒有積累和發展,“國際化”則難以想象。解析今日中國的快遞業,必定先從幾十年來國內市場的變化中尋找答案。
電商最初發展時,中國還沒有成熟的商業快遞業態,短短10多年間,電商和快遞竟然在互相促進中一同迎來了爆發式增長。
統計數據顯示,從2006年到2016年,中國快遞業務量增長31倍。2014年,中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100億件,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。2016年則突破300億件。從快遞業務收入來看,2010年至今,中國快遞業務收入由575億元增至2760億元,7年間增長了4.8倍。
中國快遞最高日處理量突破1.6億件。這需要一個完備的全國物流系統來支持。《快遞業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顯示,“十二五”期間,全國快遞服務營業網點從?6.4萬個增至18.3萬個,縣級網點覆蓋率達95%以上;快遞專用貨機從19架增至71架;快遞干線車輛從7萬輛增至19萬輛;手持終端近80萬臺,快遞電子運單使用率達到55%。
與火爆擴張的快遞業務相呼應的,則是中國快遞企業的快速崛起。2011年以來,快遞企業幾乎以50%以上的增速井噴發展。行業內,通達系、順豐、EMS競爭激烈;行業外,阿里、京東等電商也自建物流系統搶占高地。
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向本報記者分析,中國快遞業“出海”,必定基于一定的國內條件。“首先是國家的經濟地位,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是制造業和貿易大國,這決定了快遞發展的空間。其次是國內快遞要非常發達,目前中國快遞綜合實力不斷發展,技術力量、裝備能力提升,裝載工具初步現代化,航空、鐵路等線路布局已完備,讓快遞企業積累了一定的發展經驗和基礎。”
此外,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向記者表示,“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購買力,既是催生國內快遞市場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,也將是中國快遞企業出海的潛在優勢。”
2.因勢利導:巧借良機尋出海
早在20世紀80年代,國際四大快遞巨頭占領全球市場的格局幾乎就已基本落定。作為“后起之秀”,中國快遞企業為何選擇在最近幾年瞄準國際市場?
按照徐勇的說法,“中國快遞企業需要在特殊的時期,憑借特殊的節點,采用特殊的策略,找到一條循序漸進發展國際業務的路子。”而近年國際貿易、跨境電商和政策鼓勵,或許就創造了這樣的機遇。
2013年,中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,同時是全球10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。在中國產品遠銷海外,國外物產引進國內的過程中,國際物流顯得至關重要。
跨境電商則是近兩年的一大熱門。多項預測稱,到2020年,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達12萬億元,占中國進出口總額超30%。如果說貨物貿易還是企業之間的往來居多,那么跨境電商,則讓物流服務與每一個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密切相關。
最新發布的《快遞業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,也鮮明提及“拓展海外市場,加速國際化發展,鼓勵快遞企業‘走出去’”。文件鼓勵重點快遞企業以服務跨境電商、伴隨國內企業境外發展等為契機,銜接境外物流體系,構筑立足周邊、覆蓋“一帶一路”、面向全球的跨境寄遞網絡。
在這樣的多重帶動下,企業展開了一輪國際化布局的密集期。
2009年,順豐開始布局國際業務網點,國際業務遍布美洲和歐亞等地;2015年,天天快遞成立國際事業部,已建成8個海外分公司、14個海外倉和7條國際專線;2016年,圓通啟動18個境外加盟;中通成立泰國公司;申通俄羅斯遠東公司開業,開通11條出口專線……雖戰略重點和布局策略各有不同,但各大快遞企業正共同編織起一張中國快遞國際業務網。
3.必然之舉:打破壟斷惠消費
反觀國際快遞巨頭的發展歷程,它們幾乎在同一個時期瞄準中國市場。1984到1988年,四大國際快遞先后成功進駐。而今天似乎到了中國快遞企業在國際上有所作為的時期。
天天國際事業部負責人向記者表示,“經過近10年的發展,國內電商已經發展到足夠成熟,行業天花板清晰可見。跨境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,孕育了巨大的跨境物流市場。率先在跨境物流行業站穩腳跟,將為基于物流板塊的全球化戰略提供先期探索和有力保障。”
蔡進也認為,“走向國際化是必然趨勢,現在中國快遞在國際業務中蓄勢待發,除了‘出海’,也應注重在國際化融合過程中加強自身能力的建設。”
專家指出,中國的快遞行業大致經過3個階段。第一階段是市場擴張;第二階段是模式創新,通過提高效率和服務水平,提升利潤空間;目前正轉入第三階段即創新驅動,通過科技創新形成新的價值。“只有當我們進入到這個階段,才真正稱得上有能力進軍國際快遞市場,實現互利共贏。”蔡進說。
解決自身發展階段問題,并不意味著國際化戰略的暫時擱置。“中國快遞‘出海’宜早不宜晚。出去得越晚,面臨的挑戰越大,成本越高。出去得越晚,競爭對手實力越強,機會越少。”徐勇說。
順豐是“出海”較早的企業之一,據相關負責人介紹,目前國際小包服務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,國際快遞亦可直達50多個海外國家。天天國際的商業快件也已覆蓋全球81個國家,跨國最快48小時送達。
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,盡早明晰戰略,有所行動,將為中國快遞出海贏得更多機遇和空間,也將有助于打破國際快遞巨頭的壟斷性經營,帶動相關產業鏈良性發展。
另一方面,消費者或將從中國企業的出海中收獲福利。專家認為,以國內價格優勢取勝的中國快遞在國際業務,尤其是進口業務中,有望延續這種優勢。而國際快遞物流的本土化和便利性,也將增強消費者的信任度,提升跨境海淘和商務往來的意愿,帶動消費升級和國際商務往來。
4.曲折之途:直面挑戰創“人和”
從快遞業務發展的環境來看,稱中國為“熱土”毫不夸張。火爆的消費、充足的勞動力、便宜的快遞價格讓快遞迅速為消費者所接受。但是,遠渡重洋之后,國內優勢淡化,國際挑戰似乎更多。
“目前外部條件并不是太樂觀,‘逆全球化’的態勢抬頭。我們需要積極創造良好環境,通過各方面手段破除貿易保護主義、快遞壁壘等。”蔡進說。
以經營模式為例,徐勇指出,國際上以自營加代理的模式為主,快遞模式以加盟居多。走出國門的中國快遞選擇哪種模式呢?“在國外繼續搞加盟有困難,若自營,則要承受網點、配送員等各方面的成本壓力。加上國外市場比較成熟,不太可能出現爆發式的增長。中國企業需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,承受前期可能的虧損。”徐勇說。
此外,屢被提及的技術條件、服務體系、網點建設、國際化人才隊伍、本土化能力等,也成為許許多多走出去的中國快遞企業已經或將來需要面臨的問題。
“畢竟國際化業務發展的時間還不長。”多位專家表示,“未來,中國的快遞企業或許也將迎來一輪資源的整合,形成2-3個綜合實力更強的快遞品牌,以集中發力的形式開拓國際市場上的更好局面。”“中國快遞的國際業務發展,有了‘天時’,但缺‘地利’,就更要在‘人和’上做文章。”蔡進說。
根據《快遞業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,未來中國將設立更多海外集散中心和服務網點,并建設跨境寄遞通道,充分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、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、電子口岸、一站式通關等基礎設施,讓更多優秀的中國快遞企業“走出去”